沈从文的作品,我读得并不多。但他的作品给我的感觉的确是自成一家,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境界似真似幻。
我先读了沈从文的原作《萧萧》,而后又看了改编成电影的《湘女萧萧》。两者的风格的确有很大的不同,风格归风格,骨子里有些东西还是相似的。读《萧萧》是雾里看花,美,并不真切,花非花,雾非雾;看《湘女萧萧》也是雾里看花,不太美,但较真切,有些东西让人容易捕捉到。如果说《萧萧》是一首难懂的诗,《湘女萧萧》就是对这首诗的解读不,使诗的意象和主旨明朗化,能为大部分观众所理解与接受,同时也多少破坏了这首诗的一些美感。也许这两者本就难兼得。
影片开头是沈从文的创作理念∶我要造得只是希腊小庙,里面供奉的是人性。于是,我内里就抓住‘‘人性”两个字不放,时刻不忘用人性来解读该影片。
电影毕竟是电影,光与影在其中尽情挥洒才华,将视觉性的美感呈现给观众。影片中最让我赏心悦目的是湘西那一片美丽的湖光山色。这些景象在影片中不时出现,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,有时明丽,有时阴暗,隐隐约约中仿佛有所蕴藉。这些都是原作中所没有的,有的只是稍微点到,影片则把这些串成线,而后再由线到面,将完整的图景展现给观众。
原作中一些看起来并不重要的生活细节在影片中都被导演具体化了。如萧萧成婚的那一段,小说中只写到“她是什么也不知道,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”,而影片中却通过“过河,途中坐轿”还在之中穿插了萧萧下轿的情节,以此来表现萧萧的少不更事,以及最后的拜堂成亲来具体展现,并以此作为整部影片的开幕。另外还有萧萧与花狗的相遇,相识到相处的一部分情节,也都被影片形象化了。小说中的“花狗抱了萧萧的丈夫到枣树下打枣子”影片中都没有,却写了花狗偷看萧萧穿衣服,以及“终于有一天,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,变成个妇人”。影片中却通过雨天在小屋内躲雨,然后在花狗的强迫下。萧萧变成妇人了。原作中有大量篇幅来写女学生的,夏夜祖父的闲谈,看女学生过路,祖父唤作萧萧“女学生”,花狗与萧萧谈女学生,随着女学生逃跑,而在影片中关于女学生的出现只有三处∶一处是祖父的闲谈,一处是看女学生过路,还有一处就是影片最后女学生与春官的对话。影片中最脱离原著的便是寡妇被沉潭的情节,小说一点也没有这方面的描述,全是导演的刻意安排。而在我看来这却是非常成功的。原作中对萧萧的命运尽管也有暗示,试想萧萧生下的不是儿子会怎么样?但毕竟比较朦胧。电影作为大众化的艺术,导演照顾到大多数观众的理解能力,于是便有了寡妇沉潭的情节,以便使观众在看到寡妇与萧萧不同命运时能有一些思考。总而言之,虽然导演对原著有所改动,但主要的故事情节都是尊重原著的。
从审美的角度看原作与影片,尽管影片中处处山清水秀,却不似原作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美,可以说影片在一些程度上破坏了原作的美感。先说萧萧与花狗的爱恋,小说中写锝比较唯美,花狗与萧萧在一起也偶尔谈女学生,花狗经常唱歌给萧萧听,萧萧就这样在花狗的歌声中变成妇人的。影片中却是一些比较低俗的表现,如花狗偷看萧萧穿衣服,花狗在雨天强迫萧萧成妇人等,这些让人联想到人性的肮脏。导演一味迎合一些人的趣味,让电影带上了明显的商业气息。影片中加入了萧萧的婆婆因怀疑公公在城里有外遇而痛哭的情节,我不知究竟用意何在,只觉得一点也不美。另外,原作中频频出现的女学生可谓是小说的灵魂人物,女学生代表自由,理想等,而影片却大量删减,是影片在立意上也有所降低。
从表现人性的角度来看原作与影片,原作较委婉,含蓄,影片却较热烈,直接。湘西的湖光山色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美,还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意味。大家都在莫名其妙地执行一些老规矩,究竟是谁定的规矩,是周公还是周婆,也没有人说得清楚。这恰似一座围城,围城里的人麻木地活着,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逃走的,花狗的逃离也正说明了这一点。影片中设置寡妇沉潭的情节正是揭露了人性麻木与丑陋的一面。人作为社会动物的前提是她必须是自然动物,是自然动物就必然有自然欲求,而自诩为高级动物的人却被无情地剥夺了这些权利。就为此,寡妇被沉潭,村民只眼睁睁地看着,不管寡妇的孩子是如何声嘶力竭地喊“妈妈”。这不能不说是人性的悲哀,人生的无奈。在这件事上,花狗受到了很大的刺激,他选择了逃跑。我是支持他逃跑的,但他不应抛下萧萧,要走一起走,可他没有这样做。萧萧也想到了逃跑,她尽自己所能来拯救自己∶吃了一大把香灰,喝冷水,求菩萨保佑。影片中萧萧妄图撑船逃跑的清节尤其惊心动魄,写出了人性的挣扎,反抗绝望!另外,影片中发卖萧萧的情节也颇发人深省,活生生的人竟也像奴隶,动物似的贩卖,而且还没有人要,可悲,可泣!诸如种种,影片直接地暴露了人性丑恶的一面,大胆地捅破了蒙在原作人性上的一层薄纸。尽管有些地方捅得不恰当,但这种精神还是难能可贵的。
原作是以美写丑,看起来是一幅清雅的水墨画,画的确是一些丑陋的东西,让人在甜美中感到哀伤,得到思考。影片则是以丑写丑,大胆,直接,没有原作含蓄朦胧的美,把丑陋,不满,人性的扭曲无所顾忌地倾泻于画面,给人直接的视觉冲击。
针对文学与影视两种艺术的不同特点,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或观众,很难说究竟是原作好还是影片好,原作审美性更强,影片表现人性的力度更深,更直接。或许,影片再多一些原著似的审美性,同时也不乏表现人性的力度会更好!
沈从文的作品本身就有一种神秘感,一种朦胧美,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雾里看花。人本来就是一种难以琢磨的神秘动物,人生也总是变幻莫测,也总有些东西只能客观地写出来,不必掺合作者私人的感情,就让更多的读者去评说吧!(关晓隽)